“阳光育人”静待花开!16年来,这个公益计划播撒民族团结进步火种

 时间:2023-06-27 08:39:28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6月25日,上海市政协江海厅,洋溢着一张张少数民族青年阳光自信的笑容。

随着第16期“阳光育人”计划签约仪式的举行,20名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即将与导师、助理导师,开启一段为期3年的互助互爱、共同成长之路。这项旨在帮助上海高校在校部分少数民族优秀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美好人生、顺利发展的公益性活动,已经持续了16年。

岁月更迭,初心不改

1985年,一位哈萨克族青年考入了上海交大,以优异的成绩一路升学,并留校任教,成为上海交大的一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一路走来,学校和老师的关心与帮助,让他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同胞的爱和温暖,他想将这颗民族团结的火种传递下去,希望开创一条少数民族学生的成才路径,于是在2007年发起了“阳光育人”计划。

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田新民。对于“阳光育人”计划,他从一开始就有着清晰的定位——

“仅仅依靠所谓‘照顾’和‘助学’,并不能让少数民族学生真正成才。我希望在学生与导师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打造一个让双方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

16年来,“阳光育人”计划探索出了一条指导来自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成长的新路径。

“我们寻找热心公益的知名企业家担任职业导师,从交大在校大学生中挑选助理导师,组成“二对一”的模式,对受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各项综合能力的指导,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快适应和融入新环境,并成长成才。”

在学生获得导师指导与帮助的同时,导师也能从学生身上、从这段经历中收获良多。截至目前,近400名学生参与“阳光育人”计划,并与200多位来自不同行业的社会导师、150多名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助导紧密结对。

“阳光育人”计划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帮扶不仅在经济上,更多的是从精神上加以疏导和鼓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深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党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阳光育人,静待花开

16年来,一个个学成之后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反哺社会、回报家乡,一位位优秀企业家导师持续接力参与计划,一段段感人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口口相传、广为人知……各族师生在这个平台上谱写了一首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民族团结协奏曲。

有的人,从受助者变成了助人者。

2008年,在“阳光育人”计划第2期学生名单中,有一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的羌族学生,叫李安民。当时,他的父亲刚刚在汶川地震中去世。结对导师徐玉芳用母亲般的温暖陪伴他度过丧父之痛,让他化悲痛为力量,奔赴救灾前线,以自身专业协助灾区搭建临时房屋,因此被提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

《花千骨》的编剧饶俊,也曾是“阳光育人”计划第3期的学生。来自侗族的他毕业后成了一位编剧,因感恩自己学生生涯中所受到的帮助,于2016年个人出资10万元捐助“阳光育人”基金库,希望将自己曾经感受到的这份大爱传递下去。2021年,他募资发起了“阳光育人”的子项目之一“撷英计划”,在他的家乡贵州省铜仁市茶店中学设立了鸿志班,资助乡村优秀学生和教师,助力乡村人才的振兴。

有的人,将援助之手从上海延伸至边疆。

“阳光育人”推进小组成员、第5期助理导师赛福鼎·阿里木,2018年、2019年连续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情系新疆,践行使命”社会实践团策划及团长,带领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赴新疆和田塔瓦库勒乡开展为期两周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宣讲和基层调研,深入了解当地社情民情,实地探寻了新疆脱贫攻坚最前线。

第11期导师郑丽君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设立了“硕风阳光育人”奖教奖学金,还曾带着援疆企业家团队、“阳光育人”学生和助导赴新疆喀什巴楚县助力对口援疆工作。从2017年至今,他们捐款数百万元,为乡村小学完善体育设施,给学生捐赠校服。“成为‘阳光育人’导师是一件很快乐也很有意义的事情,跟一群优秀的年轻人共同成长,在帮助同学们的同时,也同样被他们刻苦、坚强、懂得感恩的精神所感染。”她说。

“阳光育人”计划在上海市政协的支持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步设想到逐渐完善的历程,一路追寻梦想、点燃希望,民族团结的种子开出了绚烂的花朵,在上海乃至全国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2019年,“阳光育人”计划成立了“阳光育人”计划工作室。去年9月,“阳光育人”计划工作室静安站正式挂牌,并启动“阳光育人”计划的子项目——《敢想的人生》,以期在“阳光育人”平台展示学生和老师的精彩人生故事,点亮更多学子心中的梦。

作为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一项特色品牌工作,“阳光育人”计划这个品牌正在注入更多活力。

原创:政协头条

作者:政协头条记者 刘毅

编辑:ZMX 审编:AD

华夏志愿者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华夏志愿者网 电话:400-805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