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职业学院:专业实践赋能社会服务 雷锋精神浸润校园内外

 时间:2025-04-10 08:45:16来源:人民网

和风暖意沁人心,雷锋精神永传承。近日,北海职业学院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雷锋系列活动。全校师生深入社区、乡村、景区,将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在生态保护、便民惠民、文化传承等领域掀起“学雷锋”热潮,以青春力量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清洁人行道活动

专业+服务:技能惠民暖民心

在银湾社区,北海职业学院教师志愿者利用周末时间,开设了“文明实践我是行动者”志愿服务集市。活动现场设置三大服务板块,涵盖普法宣传、健康关怀与文化互动。医护志愿者们携带专业医疗设备,为居民提供免费血压测量、健康咨询等服务,并指导群众掌握“黄金四分钟”急救要领。普法志愿者们向市民普及宣传防范电信诈骗、安全用电常识、法律维权知识及最新招生政策。活动还融入民族文化元素,设置趣味互动区。志愿者与市民共同参与踢毽子、背篓绣球等传统游戏。

学校师生还化身“雷锋传人”,走进北海市各个社区、村落。机关第二党支部的党员们走进北海市海城区逸夫小学,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党员护学岗 用爱护成长”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经济管理学院志愿者们化身为追 “锋” 使者,身着志愿者服装,来到银湾社区,穿梭在人群中。他们以雷锋精神为指引,积极主动地向过往市民发放艾滋病宣传单,耐心细致地解答大家关于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方法、检测手段等方面的疑问。

教育与康养学院“明日之师”志愿服务队来到黄海路社区,为社区居民上门理疗服务、测量血压,一对一指导老年日常护理等服务;来到银湾社区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暨“文明实践我是行动者”活动,为社区居民普及家庭急救知识与技能。累计服务社区居民上百人,用专业技能传递温暖。

文化与传媒学院走进侨港电建村,为市民设计眉形、修整妆容,向孩子们介绍了风筝的历史演变、民俗寓意及制作工艺,还用专业摄影器材定格他们的精彩瞬间。“没想到学生的技术这么专业!”村民李阿姨点赞道。

继续教育学院“学无止境 志愿先行”志愿队走进中山路社区及北海老街,开展以“民族团结,法惠民生”为主题的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开展法律趣味活动等形式,将民族团结理念与法治惠民政策送到群众身边。

机电工程学院走进北海市海城区银湾社区,发挥专业优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居民答疑:如何避免过载用电、科学扑灭电气火灾、检查燃气管道是否泄露等实用生活常识,将安全知识送到居民家门口,共筑社区安全屏障。

文化与传媒学院“文明祭祀 绿色清明”道德宣讲

生态+民生:绿美行动助振兴

在北海金海湾红树林,师生们挥锹培土,栽种红树树苗,把思政课搬到“绿水青山”间。“让思政课不仅在课堂上‘活’起来,还要在学生心里‘种’下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桂林表示。与此同时,学校团委组织百余名志愿者在银滩景区潮雕广场开展“净滩行动”,累计清理垃圾百余公斤,用实际行动为海洋生态“减负”。在学校附近的人行道、绿化带等公共区域,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学院的志愿者们全副武装,细致入微地清除着烟蒂、纸屑、塑料瓶等各类废弃物。教育与康养学院也来到银湾社区,一边清洁社区环境,一边向社区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志愿市集

文化+传承:实践赋能育新人

旅游商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益旅阳光”义务导游团在珠海路老街开展“义务导游讲解”活动。作为学院的一项标志性品牌活动,“义务导游讲解”已经连续开展了17个年头。该团队累计服务游客超10万人次,讲解北海开埠历史、骑楼建筑文化。其项目曾获评“广西高校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每次讲解都是对城市文化的再学习。”旅游商贸学院教师刘琳感慨道。

文化与传媒学院还将道德教育融入志愿服务,通过来到北海市海城区广场西里社区,共同参与“文明祭祀 绿色清明”道德宣讲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雷锋精神与时代使命的同频共振。

教育与康养学院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3名党员教师带领学生,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到学校行政办公楼、居民小区开展“党建+专业”学雷锋系列服务活动。通过办公空间改造、入户整理收纳等实践,将雷锋精神融入民生服务,以专业技能书写新时代青年担当。

常态+创新:志愿服务长效化

学校文明办负责人赵青青表示:“我们将会把‘学雷锋’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师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雷锋精神的魅力,让校园成为一个充满温情与正能量的家园。”

近年来,学校构建“校地联动+课程嵌入”长效机制,将志愿服务纳入社会实践学分,培育出义务导游、家电维修等20余个常态化品牌项目。2025年1月至今,全校12个党支部共组织开展了30余场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师生志愿者超7800人次,全校累计开展活动20余场,服务覆盖2万余人。

春潮涌动处,扬帆正当时。北海职业学院通过“专业实践+社会需求”双轮驱动,让学雷锋活动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既为青年学子搭建成长平台,也为地方发展注入高校动能,谱写出校地共融共进的暖心篇章。

编辑:徐豪 审编:益审核

华夏志愿者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华夏志愿者网 电话:400-805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