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堂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课
【记者调查】
暮春四月,草木葱茏。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2020级全体本科生带着饱满的热情,在农场里种下粮食种子,观看玉米脱粒、磨粉,学习操作农作机械……“走上田间地头,从田野到菜地,从开垦到播种,从施肥到收割,我们第一次体验了田间劳动全过程。”黄显淇同学真切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与快乐。
不只是到田地里躬耕,大学里的劳动教育形式多样、类型丰富。在劳动教育已然广泛开展的当下,高校的劳动教育还需要关注哪些新问题?五一劳动节之际,记者走进高校,听听老师和学生怎么说。
解决劳动认知问题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题中之义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可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课程内容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并经历必要的实践体验。
为此,不少高校纷纷设立劳动教育课程,并纳入学生的培养方案中。
安徽艺术学院副校长柳友荣认为,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是“高深知识”,劳动认知影响劳动行为,在劳动教育课上解决劳动认知问题应该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题中之义。因此,理论教学在大学生劳动课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高等学校的劳动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自觉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外,高校还可以探索课后劳动体验、生活劳动竞赛、创业劳动实践等方式。同时,要防止有“劳”无“教”的现象,高校要在教学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科学规划,关注大学生劳动情感、劳动精神激发,重视劳动态度、劳动意识培养,促进大学生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养成。
为把劳动教育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中央财经大学构建了“四融合”劳动教育体系,丰富和拓展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识教育、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且,学校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自2022级本科生开始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必修环节。各院系每学期提供劳动实践岗位与实践活动信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申请参加,劳动实践完成后由岗位提供单位予以劳动时长认定。实践内容主要围绕日常生活劳动、专业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方面开展。学生在第2-5学期累积完成40小时学校认可的劳动实践活动,即可获得2学分。
柳友荣表示,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其专业就是指向未来职业的基础,所以,大学的劳动教育要突出强调与专业相融合。此外,高校需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推动形成开放的教学组织模式以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相融合的教育教学形式。这也给高校教学管理和评价提出了挑战。比如,管理方面,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管理,明确主责部门,协调各教学单位力量,形成校内合力;要围绕创新创业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将劳动教育有效嵌入专业教育之中。评价方面,高校要以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为主,明确评价主体,研究评价方式,注重调动师生积极性。
高校要在服务性劳动中践行报国初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宋卓琛在一次去陕西省蒲城县的实践中,发现了当地养殖产业的不足。回到学校后,他和团队发起“奶山羊智慧养殖项目”,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融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帮助当地养殖户提高劳动质量、养殖水平,增产增收。目前项目团队已建成陕西省蒲城县奶山羊产业智慧养殖数据中心,建(改)造3座标准化智慧羊舍,带动当地120户共404人参与奶山羊养殖,脱贫户人均年增收1.2万元。他们的项目也荣获第八届“红旅”赛道金奖。
《纲要》提到,普通高校要“强化服务性劳动”“结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其中“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已开展五年,共有177万支团队、813万名大学生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城乡社区,探寻红色血脉,践行报国初心,将高校的优质资源有效辐射到广大乡村,也为全国大学生展示了如何通过劳动实践,推动教育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据介绍,五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将“红旅”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设置“红色筑梦实践基础”必修课,打造的课程《“红色筑梦”社会实践理论实践》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包含“社会实践概论与选题”“社会实践方法与技能”等内容模块,“红色基因”“家国情怀”“校歌源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西电电子信息科学发展之路”“社会实践精品项目解读”等课程专题,确保实践教学有案可循、有例可依。截至目前,该课程全网浏览量140万次,理论学习3万余人,课程热度排行首位。学校印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将劳动教育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理论1学分+实践1学分”的劳育必修课课程体系。
“只坐在教室里、课堂上是无法发现许多现实问题的。以我们的项目为例,只有走进羊舍里,走到农户身边去,通过实地的实践活动,才能发现当地老百姓的需求。同时,在这样的劳动实践中,我们也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宋卓琛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尹鹏表示,依托“红旅”活动,高校大学生积极投身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伟大实践,通过团队协同配合、需求匹配对接,结合所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体综合素质得以快速提升。
高校劳动教育应注重结合产业新业态
2023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手工制作创新实践》课程在升级后上线,“微花园营造”“复合工艺结构实践与应用”“日用品手工制造”3个教学单元丰富有趣,学生们通过“做中学”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据了解,《手工制作创新实践》课程面向全校所有院系专业学生,是一门以创新创意产品制作为载体的手工劳动实践课,课程内容不仅涉及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工程实践训练,更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精神以及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
《纲要》提到,“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等属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内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时,要注重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
清华大学基础训练中心主任李双寿表示,该校《手工制作创新实践》和《机械制造实习》《制造工程体验》等工程训练系列课程从以工科为主到覆盖全校各院系本科生,进而扩展到研究生,以鲜明的创造性劳动教育特点,作为劳动课程主渠道纳入了“清华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该校还将科创竞赛与育人方案有机融合,将竞赛项目融入课程,举办“清华工匠大赛”,以学生在工程训练系列课程中展现的精湛劳动技艺和优秀劳动成果,评选“清华工匠”典型代表,建设具有清华特色的劳动技能展示平台。
近十年来,工程训练探索并实施工程创客教育模式,适应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接轨国际工程教育,以鲜明实践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等特征成为高等工程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创客教育也将成为培养新时代创新性劳动者的重要教育模式。
从1922年清华大学建立手工教室开设“手工课”开始,作为校内最重要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已走过百年历程。李双寿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本科期间要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三次校外实习,以及一次校内金工实习。四次实习是除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之外的主要工程实践教学环节。金工实习向工程训练转变,进而向工程创新教育转变,与工程教育和工程实践的发展同频共振,在此过程中,清华大学发挥了积极示范和推动作用。
面向新时代、新业态、新工科,工程训练也存在着挑战:一是教学理念与目标:从新时代教育方针角度,如何以“传授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技能”为主,强化立德树人,转变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二是教学内容与模式:从科教兴国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角度,如何突破传统制造方法和技能训练,适应新业态发展,体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技术?三是教学平台与环境:从适应新发展理念角度,如何跨院系跨学科协作,通过信息化赋能,实现资源开放共享?
李双寿认为,可以通过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全过程,将塑造创造性劳动价值观贯穿工程训练系列课程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制造强国”学术志趣。可以通过中华非遗进校园,全国劳模进课堂,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全方位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以劳动教育促进学风教风建设;强化动手实践环节,培养劳动技能,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同时,要传承创新,重构工程训练课程内容体系,紧密结合产业变革及智能制造新业态,开发增材制造、精密铸造、机器人、增强现实、精密测量等主题实践单元,以及围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方向的系统实践单元。此外,教学模式、教学平台、教学组织的转型也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发展。(光明日报记者 杨飒)
编辑:WJ 审编:AD
华夏志愿者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华夏志愿者网 电话:400-805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