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化石,这些化石大多数都是生物的遗体化石,它们是由动植物死亡后遗留下来的部分形成的,通常是较硬的部位,比如恐龙的骨骼、三叶虫的甲、鹦鹉螺的壳等,但在某些情况下,化石的形成并不总是伴随着生物的死亡。
三叶虫化石
鹦鹉螺化石
生物在活着的时候,它们的活动能够影响周围的环境,即使只是一个偶然的行为。正如我们都熟悉的一句话“无心插柳柳成荫”,假如生物长期持续地在某个固定的环境活动,则会造成更大的改变或破坏,比如底栖生物在沉积环境中摄食、移动、排泄,就对周围沉积颗粒产生了搅动、混合和破坏,久而久之,这些行为甚至形成了与原来的沉积环境中区别明显的形态或构造,这就是生物扰动作用,而那些形态或构造,则可能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化石,称为遗迹化石。
磨齿石
与遗体化石不同,遗迹化石可以由任何生物产生,无论它具不具备硬体部分,而且,体型、行为模式相似的不同生物可以形成相同的遗迹化石,而同种的生物,由于个体的体型和行为模式差异,会形成不同的遗迹化石,即使是同一个生物个体,在不同的沉积环境(比如松软程度不同的砂土中)也能形成不同的遗迹化石。
二叶石
因此,如果说遗体化石保存的是生物的外观和生理构造,那么遗迹化石保存的,就是生物的行为和习性,按照习性,遗迹化石可以分类为居住迹、爬迹、停息迹、觅食迹、进食迹、逃逸迹等,表现在地质构造中,则是各类潜穴、钻孔、生物侵蚀构造等,它们不仅是古生物在某些特殊沉积环境存在过的证据,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让我们获得一些从遗体化石上无法看到的信息,比如,一个脚印化石,就能够为我们提供这个脚印的主人是什么生物、朝什么方向移动、是走的还是跑的,是自愿去的还是被迫去的等诸多信息,同时,还能提供发现它们的岩层当时的环境信息,比如含盐度、沉积情况、含氧程度等。
恐龙脚印化石
而遗迹化石在岩层中的保存情况,也对揭露遗迹化石形成的原因、时间、位置等信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保存在岩层表面的遗迹化石称为上浮雕,保存在内部的称为全浮雕,而保存在底面的称为下浮雕,虽然很难以此对产生遗迹化石的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却能为研究提供沉积环境、以及其中的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等重要资料。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我们下期见。
编辑:王者 审编:益申合
华夏志愿者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华夏志愿者网 电话:400-805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