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马铃薯成为乡村振兴“新密码”

 时间:2024-12-16 08:52:45来源:青海日报

电岗村马铃薯收购。王文婷 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种!我们都同意!”

“对,我们愿意跟着你们种马铃薯!”

每当回想起那一天的情景,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雄先藏族乡电岗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文婷内心依旧很激动。

时间回溯到2023年6月,王文婷带领驻村工作队正式在电岗村扎根。电岗村是化隆县最西边山沟沟里的一个脱贫藏族村,全村104户464人,耕地面积1829亩(126.13公顷),主要为旱地,多年来一直是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定点帮扶村。

“小麦一直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但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效益较低,村民从未从土地里看到增收致富的希望,村里的年轻劳动力主要靠外出务工获取收入。”在王文婷的记忆里,整个村子缺乏生机与活力,如何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成了头等大事。

没有过多犹豫,王文婷就带领工作队深入村民家、田间地头,详细了解掌握村里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工作队从民族手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产、种养殖业等、庭院餐饮服务业、文旅业等方向开展基础调研。然而,因村里建设用地基本为零,再加上其他因素影响,工作队的工作一度陷入停滞。

“为什么选择种植马铃薯?”记者问。

“说来也巧,我们了解到隔壁的查甫藏族乡在种植马铃薯,收益也不错,回来就想,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种马铃薯。”王文婷接着说,“为确定这里是否适合种马铃薯,我们专门邀请了省农科院的专家来考察土地种植条件。”

经过一番前期准备工作后,最终工作队将产业发展的目标放在了马铃薯规模化种植上,并在年初协同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

“王书记,今年我家的地要全部种马铃薯,有没有帮扶啊?”“王书记,那种子和肥料需要我们掏钱吗?”“王书记,万一销售不出去怎么办?”……村民大会上,村民纷纷抛出各种问题。为打消村民的疑虑,王文婷和工作队的同事早已做足了功课,一一耐心解答。

经过投票表决,全村90户同意种植,这让王文婷心里的大石头一半落在了地上。最终经实地调查,确定61户种植,登记的马铃薯种植亩数达到全村耕地面积的65%以上。

“非常感谢工作队为村里的辛苦付出,在他们带领下,我们生活有新盼头了!”村里脱贫户仁见多杰激动地说。

“怎么才能种好马铃薯?”记者继续问。

马铃薯种植说难不难,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哪有不会的,可是说简单也不简单,保质增产的先进技术又有几人掌握。王文婷花费大量时间钻研书籍和视频材料,不断向种植专家请教,从“门外汉”摇身一变成了“马铃薯专家”。

“马铃薯种植比起小麦种植,辛苦的不是一星半点,用村民的话说,‘种土豆,苦大得很啊’,单就种子的处理就有催芽、切种、拌种很多的步骤,加上撒药、起垄、覆膜、点播以及后期的防病、挖掘、捡拾等,在机械化不高的山沟沟里,主要还是靠人力劳作。”王文婷说。

种子好,才能种得好。驻村工作队以县农科院优秀合作单位乐都区凌云合作社为采购点,选购青海优质种源“青薯九号”一代16.8万公斤,种植面积近1200亩(80公顷),从源头上保障了种源安全可靠。同时,青海省农资公司提供惠农扶贫肥磷酸二铵47吨,为全村节约种植成本2.82万元。

为最大程度提升亩产、减少病害,工作队积极协调省农科院相关专家,与省农科院、县农科院示范合作社共同建立全过程技术保障体系,组织村民种植大户及村两委共同学习马铃薯种源选择及耕种要点。

不过,即便付出诸多辛苦,年底的市场供需和收购价仍是未知数。工作队经种源量价分析,深感市场危机和风险,“今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收购价不会像去年那么高,大家得有心理准备。”这是工作队常和薯农说的话。种植大户朋毛当智说:“虽然大家觉得情况大概率乐观,但毕竟今年土豆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我们也有些担心。”

“我们积极与省威思顿薯业有限责任公司商谈种子垫资及托底收购两项协议,一方面由其垫付种源资金近40万元,极大缓解了薯农资金周转难题;另一方面,签订保护收购到厂价,抵御市场风险。”王文婷说。

今年年底,马铃薯收购市场遭遇十几年来的“寒冬”,严重的供过于求使收购价一路走低且毫无反弹迹象。工作队第一时间与企业沟通后立即启动了保护价协议,使电岗村马铃薯收购价一跃成为全省最高价。

“我村作为省威思顿企业首次订单农业合作对象,今年的成功案例也使企业找到了新思路,将我村列为重点合作地区,计划长期开展合作。”王文婷说:“目前,电岗村1160亩(77.33公顷)订单土豆已全部收购完成,全村马铃薯产值近230万元,薯农户均增收近1.9万元。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村企合作,在商品薯种植的基础上,开展定点种薯基地建设,衔接水肥一体化项目,稳固现有技术支持和收购合作,助力马铃薯产业尽快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仍在推进,它不仅极大地改善了电岗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村民的观念意识也在帮扶工作中逐年转变,群众有了期待、有了盼头,也就有了干劲,增收致富的“薯”光就在眼前。

编辑:徐豪 审编:益申合

华夏志愿者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华夏志愿者网 电话:400-805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