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地同心共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双拥花盛开 鱼水情更浓——天水市双拥创建工作纪实

 时间:2023-05-12 09:28:54来源:新天水

双拥花盛开 鱼水情更浓

——天水市双拥创建工作纪实

新天水记者 陈少娟

天水,是一方红色的热土。在这片热土上,时时有子弟兵支援地方建设的身影,处处涌动着百姓的浓浓拥军情。双拥光荣传统在天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军民同心,鱼水情深,让双拥之花开遍龙城,也让天水市连续6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

军歌嘹亮军旗扬,鱼水相拥情谊长。荣誉背后,是天水市党政军民携手并肩绘就的生动画卷。多年来,天水市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特别是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以来,天水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紧密结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部队建设发展实际,广泛开展一系列富有天水特色的军民共建活动,开创了“党委统一领导、军地齐抓共管、职能机构组织协调、成员单位各负其责、企事业单位主动跟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双拥”新格局。

党对双拥工作领导更加有力

近年来,天水市委、市政府和天水军分区坚持把创建双拥模范城(县)作为“一把手工程”,准确把握“五抓一落实”工作措施,坚持做到“六个纳入”,全面构建“五个体系”,着力实现“七个共同”,形成“一线、四区、三基地”工作思路,聚力推动双拥事业在巩固提升中实现创新发展。

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部队建设计划、党政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政绩考核、市第八次党代会重点任务、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文明城市重要指标等,有力地推动双拥共建各项任务的落地落实。

着眼新时代双拥工作新要求,积极构建宣传教育体系、组织领导体系、监督执行体系和社会化拥军体系“五个体系”。目前,市县乡村8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123个乡镇(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2614个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运行良好,四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在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前提下,实现军地双方双拥规划共同制定、重大事项共同决策、重要活动共同参与、工作落实共同督促、任务指标共同考评、先进典型共同表彰、涉军问题共同处理等“七个共同”。

科学提出“连接一条线、打造四个区、创建三基地””的双拥创建工作新思路,即东起麦积区东岔镇,西至武山县鸳鸯镇一线区域,连接建设百公里双拥示范线,全力动员沿线两区五县精心打造精神文明建设军地结对“共建区”、尊崇军人军属“示范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区”、社会化拥军惠军“带头区”,创建一批国防教育基地、传承英烈精神宣讲基地、科技文化拥军示范基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达到了军地共建共促共赢的社会效应。

双拥融入城市血脉更加凸显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军政军民一家亲。天水市坚持把双拥和国防教育宣传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多渠道、多视角、全方位组织策划宣传,有力提升了天水双拥工作知名度。

依托全市10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了青少年国防知识竞赛、双拥图片展、退役军人书画展等。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先后组织8万多名党员、干部、官兵、群众和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教育,广大群众和青少年进一步增强了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责任感。

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城乡主干道和部队营区设置永久性双拥宣传牌800余块,在车站、医院、景区等服务窗口设立军人和退役军人优先、军人军车免费等标牌3000多个,利用公交车载LED屏、智能停靠站LED屏,广泛开展国防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全民国防意识和双拥意识。

先后命名了一批双拥主题广场、双拥路、双拥林、双拥桥、双拥文化长廊,开设了一批双拥专栏,设立了一批军人荣誉墙,创作了双拥公益广告、戏曲、微视频等,极大地丰富了新时代双拥文化内涵,进一步营造了全社会“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浓厚氛围。

各级各类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577支4628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000余次,1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被评为省“疫情防控优秀志愿服务组织”,1家企业主要负责人被军委政治工作部、退役军人事务部表彰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先进个人”,3人被甘肃省评为“陇原最美退役军人”,选树第二届“天水模范退役军人”57名、“天水好军嫂”14名,有效激励和带动了社会各界投身双拥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年来,天水市先后投入资金1.22亿元,划拨土地55.5亩,完成驻军部队应急装备器材配备、土地征用、基础设施维修、营房防水保温改造等项目,为部队顺利完成战备训练和遂行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市自然资源、交通等部门及各县区积极为驻市部队解决安全隐患、修建便道等难事。

各级党委、政府贴近部队官兵办实事好事,近年来,为406名军人家属办理了随军落户手续,安置51名部队随军随调家属就业,将532名军人子女安排在市内就读,落实普通高中降分录取军人子女25人。

支援经济社会发展更加主动

驻守一方、稳定一方、造福一方。驻地部队和广大官兵始终把驻地当故乡,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当己任,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乡村振兴、抢险救灾、文明城市创建、平安天水建设等重点工作,真心实意为驻地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军营文化、扶贫帮困、环境整治、军警民联防“五进”乡村(社区)活动。联系帮扶贫困村26个,帮扶贫困户310多户,投入扶贫慰问资金671万元;援建学校10所,资助贫困学生148人;新建各类设施蔬菜大棚200余座,建成“鱼水情”散养鸡产业园1处,修建“爱民桥”2座,安装太阳能路灯50套,拓宽修整产业路约10公里,河道清淤16公里,参与建成“双拥林”6处、义务植树1.5万余株。先后出动民兵预备役人员和现役官兵4600余人次、机械车辆350多台次,参加应急抢险、道路硬化、危房改造等。定期开展“建功新时代、学雷锋志愿行”活动,组织学雷锋志愿服务小分队为空巢老人、老退役军人、特困家庭和残障人士提供生活照料、亲情陪护、免费送医送药和生活救助等服务。派遣350余名官兵帮助驻地大中小学生军训,提升了学生国防素质。

爱军崇军氛围更加浓厚

军爱民、民拥军。天水市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深入开展“矛盾问题攻坚化解年”“基层基础基本建设年”“思想政治工作年”等活动 ,扎实推动各项退役军人政策待遇落实,不断提升服务管理保障水平,有效维护了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

全力推进“两法”贯彻实施,广泛开展宣传活动。结合送立功喜报、悬挂光荣牌、优抚对象数据核查等工作,入户宣讲政策近百次。推出发行“拥军卡”“蓝焰卡”,为驻军部队官兵、文职人员和消防救援人员提供“优先、优待、优惠”免费乘坐公交车出行服务。

扎实开展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信息采集工作,先后为410名立功受奖现役军人登门送喜报,为131位建国前入伍的退伍老战士和荣立参战一等功的退役军人颁授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为490位参加过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老战士颁授了“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精心制作“老兵记忆·口述历史”短视频35部,深度挖掘10名退役老兵英勇事迹,3部短视频作品入选甘肃卫视专栏播放节目。

2019年以来,全市共接收安置军转干部和转业士官678人,共受理符合政策保障对象4237人,养老保险完成缴费3651人,养老保险办结率、缴费率均达到100%。

着力提高各类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共发放各类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资金2.5亿元,为2.3万名优抚对象发放临时价格补贴780余万元。坚持优抚对象社会医疗全员覆盖,将420户优抚对象纳入农村危房改造。为烈属、军属和退役军人家庭入户悬挂光荣牌79468块、9个烈士纪念设施维护修缮项目全面竣工,充分彰显了天水人民尊崇英烈、崇尚英雄的优良社会风尚。

全力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对1102名城乡退役士兵进行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引导767名退役军人担任“兵支书”、村干部。协调落实退役军人享受低保政策5030人,开发适合退役军人的公益性岗位663个。

大力推广就业创业试点“七个一批”工程,建立健全了政府安置、企业吸纳、发展特色产业、金融扶持、服务基层、劳务输转、政策兜底、法律援助等就业创业“八促进”机制。2019年以来,协调行业部门将退役军人纳入用人招聘范围,接收的2000多名退役军人中稳定就业1900多人,持续稳定就业率达97.25%。

军政军民关系更加紧密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军民同心促发展。天水市坚持把军民共建、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三助力”制度作为双拥工作的重要抓手,创新共建载体,军地互帮互助,增进了军政军民关系。

利用春节、端午、“八一”建军节等重要节日,走访慰问驻军部队170次;入户看望军烈属、部分特困退役军人、优抚对象和边海防一线执行任务官兵8424人次;帮助1625名边海防官兵和其他优抚对象解决实际困难。

积极探索“政府+社会”双轮驱动的社会化拥军关爱退役军人新机制,动员40多家企业和社会组织主动加入拥军惠军合作单位,精准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拥军惠军公益活动,有效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拥军热情。

先后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组织参加军事知识讲座、军地交流,开展军民联谊活动。深入实施“丝绸之路双拥文明线”创建活动,开展文明车站、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及植树造林活动……

鱼水情深,历久弥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天水市将继续增强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强化拥军优属、推动拥政爱民、丰富双拥载体,以实际行动谱写龙城军民鱼水情深的时代新篇章。

编辑:WJ 审编:AD

华夏志愿者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志愿者网、HXZYZ.CN)”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华夏志愿者网 电话:400-8059-268